睇中醫香港中醫網首頁

胃痛分型 治療方法大不同

胃痛於臨床上相當常見,患者還經常伴隨著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難免構成不少困擾。從中醫角度而言,臨床上有很多不同分型,但以「肝胃不和型」、「肝鬱脾虛型」及「脾胃虛寒型」三種最為多見,各自也有不同治療之法。
1.肝胃不和型
中醫講究情志養生,認為「肝主怒」,意即肝掌管精神狀態,情緒抑鬱或容易憤怒,可對肝造成損害,而引起「肝胃不和型」胃痛的主因,正是患者因情緒不能宣洩,時常煩惱憂鬱而引致肝氣鬱結,使肝臟失去疏泄功能,影響胃腑引起經絡之氣阻滯不暢,繼而形成胃痛。患者除了會出現身體兩側肋骨及上腹部脹痛、經常嘆息、遇煩惱鬱怒便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等肝鬱症狀外,還有噁心、嘔吐、噯氣等胃氣上逆症狀,故此治療一般以「柴胡疏肝散」為主,以疏肝解鬱、行氣止痛。


2.肝鬱脾虛型
由於肝與脾有著相生相剋的關係,若達致陰陽平衡便能互相制衡,若肝的功能過盛則影響脾的功能,導致脾虛,而脾虛亦能抑制肝的功能,最終導致「肝鬱脾虛型」胃痛的出現。患者會感到時痛時緩的痛楚,以及疲倦無力、食慾不振等脾虛表現,故此除了利用柴胡疏肝散來疏肝解鬱外,還需配合含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的「四君子湯」,以補氣健脾。

3.脾胃虛寒型
至於「脾胃虛寒型」的患者,因平時飲食不節制或暴飲暴食下,令脾胃損傷而致虛寒,常會感到腹部隱隱作痛而喜溫,即揉搓或熱敷時均稍有好轉,但受涼或勞累後便發作或加重,吐酸水,精神疲倦,食慾不振,手足冰冷等。由於患者脾胃既虛且寒,故此最適宜使用「理中丸」,以黨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來調理中焦,可溫中補虛,起到補氣祛寒的作用。
胃痛雖看似小毛病,但卻可因臟腑之間互為影響所致,故此患者應及早求醫,以免因延醫而使疾病持續惡化,使日後更難診治。
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
選文: 編審:星Sir
醫護研習組
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,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 Copyright©2023 www.chinesedoctor.com.hk
 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