睇中醫香港中醫網首頁

灸法在防癌抗癌中的功效

腫瘤是當今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常見病,目前醫學界有認為病患者的堅強生存意志,結合持之以恆的灸療,將是攻克癌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。中醫灸療法,以其獨特的艾灸溫熱刺激作用於人體的經絡腧穴,影響和調整整個機體的功能,調節腫瘤宿主固有功能對腫瘤的作用或反應性,抑制腫瘤細胞在機體的發生發展。
對免疫系統具雙向調節作用
現代醫學研究表明,免疫系統決定腫瘤的存亡,腫瘤的發生、發展,治療和預後都與免疫系統功能有很大的關係。任何人都有發生癌症的可能,正常人體內就有100 多種癌基因,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就是不斷地尋找並破壞新生癌細胞,一旦免疫系統的監視作用減弱,腫瘤就容易發生。

現代研究證實,灸療對人體免疫系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,低者可以使之升高,高者可以使之降低。在病理狀態下,這種調節作用更加明顯。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是衰老和致癌症發生的主要原因,免疫功能的穩定,在腫瘤發生、發展、轉移、逆轉、消退中佔有重要地位,它不僅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,即使癌細胞已在生長,通過強化人體免疫力,也可將其擊退。所以,灸療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,尤其對腫瘤機體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,對抗癌、防癌非常重要。

改善放療、化療的副作用癌症患者在放、化療治療過程中,易出現骨髓抑制、免疫抑制、胃腸不良反應、全身反應(如頭暈,乏力等)的毒副反應,其中以骨髓抑制致白細胞減少最為常見,致使許多接受放、化療的患者被迫停止治療。近年來,國內在放療化療過程中配合艾灸療法,能在西藥降低腫瘤負荷的同時,鼓舞和保護機體的正氣,使祛邪不忘補正,補正不忘祛邪,從而使放療化療順利進行,減輕患者痛苦,提高生存質量。
具有活血化瘀作用
中醫學認為腫瘤發生主要是由於氣滯導致血瘀內停,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療腫瘤的主要原則。現代醫學對活血化瘀方藥抗腫瘤癌症的療效機制的實驗研究顯示:
1.直接抑殺腫瘤細胞;

2.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凝固性,降低血液黏度,抑制血小板活性,促進纖維溶解,抗血栓,增強血流量,消除微循環障礙,使癌細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,聚集,繁殖,從而發揮抗轉移和對放療化療的增效作用,並預防減少放療引起的組織纖維化。

3.增強免疫調理作用,提高機體和補體的水平,使腫瘤處於抗癌藥物及機體免疫功能抑制下,藉以提高療效。

4.鎮痛、抗炎、抗感染、調整神經和內分泌功能等作用。多數學者認為,活血化瘀方藥可以減少腫瘤轉移,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灸法活血化瘀同樣具有上述防癌,抗癌作用。

具扶正固本作用

扶正固本是治療腫瘤的另一治療原則,《內經》曰: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,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正氣不足,是導致邪毒內侵的必然結果;另一方面,在腫瘤的治療中,放療化療均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,也殺滅人體正常的細胞導致免疫力下降,如此惡性循環,使患者衰竭,導致死亡,所以在治療攻邪的同時,應保護人體的正氣,增強免疫力,扶正固本。

灸法具有疏經通絡,調和營衛,補益氣血,平衡陰陽,調和臟腑,從而達到扶正固本,延年益壽,研究證明艾灸能夠充分發揮機體自身的調節作用,調節機體氧化與抗氧化之間的平衡,增強機體清除過量的自由基和過氧化脂質的能力,減輕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作用,調整機體內環境,延緩衰老。

《扁鵲心書》曰:「夫人之真氣,乃一身之主宰,真氣壯則人強,真氣虛則人病,真氣脫則人死,保命之法,艾灼第一」艾灸可以補火助陽,振奮精神,調理脾胃,增強體質,調節機體自身的一些細胞和分子的固有能力去抵禦腫瘤,可以提高白細胞,增加其吞噬作用;增加紅細胞,增加血量,旺盛體力等功效,故有扶正固本防病保健,防癌抗癌延緩衰老等作用。

具化痰散結作用

痰濁毒邪消耗人體正氣,產生積聚,導致腫瘤發生,所以在活血化瘀,扶正固本的同時,辨證酌加化痰散結,清熱解毒之藥也是治療腫瘤的有效方法。

艾灸辛溫通絡,行氣活血,有活血化瘀,化痰散結作用。

腫瘤是大結大滯,最不容易消散,如欲消散,非借火力之助,故宜用灸法,我國古代就有用艾炷灸治療繭唇(唇癌),黃蜡灸治療翻花瘡(皮膚癌);近年觀察到,灸治法不但可以減輕患者的症狀,有消脹止痛及化瘀溫通作用,而且不論在臨床觀察中,還是動物實驗中,都能證明艾灸有明顯刺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,甚至有抑瘤消瘤的作用。

艾灸能改善血液循環,促進抗體的產生,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網狀內皮系統功能的活性。灸療起到了消瘀散結,調和氣血,補益元氣,扶正祛邪的功效,通過多環節,多靶點的整合作用,調節臟腑經絡,平衡陰陽,穩定機體內環境,起到抗炎免疫作用,從而起到抗瘤,防瘤,保健抗衰的功效並能有效治療140 多種疾病。

抗腫瘤灸法

俞穴:中醫強調整體調理,凡具有延年益壽,強身健體,抗衰老等功效的俞穴,也都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,包括防癌,抗癌的功效,因此抗腫瘤俞穴的選擇,基本上按保健灸俞穴為主。

同時結合抗癌特性取穴以扶正固本,益氣養陰,活血化瘀,祛痰散結取穴以足太陰脾經,足陽明胃經,足少陰腎經,足厥陰肝經,任脈,督脈的經穴及背俞穴等為主,灸法一般以艾條溫和灸隔藥灸等。

神闕穴:位於臍正中,具溫補元陽,調理脾胃,復蘇固脫之效。現代研究認為灸神闕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,可延年益壽。

氣海穴: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.5 寸處,具調理脾胃,培補正氣,益腎固精,現代研究證實可改善腎功能,增強機體免疫功能。

關元穴:位於腹正中線臍下三寸處,具有調理氣機,溫腎固精,現代研究證實,可調節泌尿,生殖系統功能,常灸有強身健體,抗衰老作用。

中脘穴:位於腹正中線臍上四寸處,現代研究證實,具有調整胃腸功能,提高機體免疫力。

足三里:位於小腿前外側,外膝眼下三寸,距脛骨前緣1 橫指處,是養生保健要穴,具補益脾胃,調和氣血,扶正培元,祛邪防病的功效。現代研究證實,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,調節胃腸功能,調節血壓,心率以及心臟功能防治胃脘不舒,消化不良,強壯身體,抗衰老,中老年人常灸可預防中風及老年癡呆症的發生。

百會穴:位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,屬督脈經之穴位。督脈具有「總督一身之陽氣」的作用,人體臟腑通過足太陽經背部腧穴受督脈經氣支配,此經穴位多具有益氣強腎固元之功,可健腦益智,抗老防衰。

大椎穴: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,具有解表通陽,瀉熱醒腦,鎭靜寧神,現代醫學研究證實,大椎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,改善肺功能,對血小板和白細胞有雙向調節作用。

膏肓穴:位於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 寸處,有調理肺氣,益氣補虛,扶助正氣,強身健體的作用。

命門穴:位於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,屬督脈經之穴位,《玉龍經》中有「老人虛弱小便多,夜起頻頻更若何,針助命門真妙穴,艾加腎愈疾能和」,而《醫學入門》曰: 「主老人腎虛腰痛,及諸痔脫肛,腸風下血」。

腎俞穴:位於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,屬足太陽膀胱經;具有調理腎氣,強壯腰脊,明耳目之功效,《針方六集》曰: 「主下元虛損」,《循經考》曰: 「主腎臟虛泠」等。

湧泉穴:位於足底部,腳趾捲屈時,在前腳掌中心凹陷處,具有寧神醒腦,補益腎精,是老年保健要穴。常灸湧泉穴,有寧心安神,補腎壯陽,益壽延年。

三陰交穴:是足太陰,少陰,厥陰之合,位於內踝尖高點上3 寸,脛骨後緣處,具有補益脾胃,健脾化濕,疏肝益腎之功效。
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論壇-毛文翔中醫
選文: 編審:星Sir
醫護研習組
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,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 Copyright©2023 www.chinesedoctor.com.hk
 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