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抗疫 - 中醫食療推介
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,染疫人數突破百萬,醫護人手實在不勝負荷,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按照政府要求居家隔離多日,對患者身心都是一個大挑戰,《內經》: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,以下提供幾款食療湯水,希望幫到大家在家抗疫,起到預防、舒緩及調理的作用。
以下食療分量皆為1人量,可根據食用人數自行倍增。
以下食療分量皆為1人量,可根據食用人數自行倍增。
1. 黃芪山藥烏雞湯
材料:烏雞200g,黨參3g,黃芪10g,山藥10g,北沙參15g,玉竹15g,生薑、鹽適量
做法: 將所有材料洗淨,把黨參、黃芪、山藥塞入烏雞腹中。把烏雞放入燉盅中,加入生薑、適量鹽,加入清水沒過烏雞,隔水燉,武火煮沸,轉文火燉3小時即可。
功效:健脾益氣,補氣養陰
患病轉陰後,往往容易傷及肺脾之氣,出現氣短疲乏,食慾不振,心煩口干等證候。
上述湯水,以當參、黃芪、山藥健脾補氣,北沙參和玉竹養陰生津,對調整患者的腸胃功能。此外,未患病的家人飲用,亦有提升免疫功能和體質都作用。
做法: 將所有材料洗淨,把黨參、黃芪、山藥塞入烏雞腹中。把烏雞放入燉盅中,加入生薑、適量鹽,加入清水沒過烏雞,隔水燉,武火煮沸,轉文火燉3小時即可。
功效:健脾益氣,補氣養陰
患病轉陰後,往往容易傷及肺脾之氣,出現氣短疲乏,食慾不振,心煩口干等證候。
上述湯水,以當參、黃芪、山藥健脾補氣,北沙參和玉竹養陰生津,對調整患者的腸胃功能。此外,未患病的家人飲用,亦有提升免疫功能和體質都作用。
2. 杜仲補腰湯
材料:瘦肉200g,杜仲6g,巴戟天6g,田七6g,當歸3g,大棗、陳皮、生薑、鹽適量
做法: 將所有材料洗淨,放入湯煲中,加入清水沒過材料,武火煮沸,轉文火煮1.5小時,加入適量食鹽即可飲用,瘦肉亦可食用。
功效:補肝腎、強筋骨、活血止痛
家居隔離一般都需要7天,如果家人輪流染疫,則可能出現一家人在各自房間中,避免交叉感染,久坐久躺,氣血不通則痛,出現腰痛、四肢酸痛等現象并不少見。以上湯水適合一家人飲用,尤其是肢體困倦,腰膝酸痛,久痹不愈的人士。此外,亦建議用熱水袋熱敷痛處,使其氣血流暢,通則不痛。
材料:高良薑6g,草果3g,陳皮6g,雞肉150g,白米150g,蔥花、食鹽、料酒適量
做法:所有材料洗淨備用,所有藥材加100ml水煎取濃汁50ml,雞肉切片,起油鍋,放入雞肉片,加料酒、蒽花炒片刻,倒入米飯,加食鹽及藥汁再炒片刻即成。
功效:溫胃除濕,行氣止痛
大病之後,易傷脾胃,部分康復者食慾不振,疲乏,惡心欲嘔,可以除濕開胃,提高食慾同時提供足夠營養。
材料:羅漢果6g,菊花3g,陳皮3g
做法:將羅漢果掰開,把所有材料放入煲中,加500ml清水煮15分鐘,完成後可以倒入保溫瓶中代茶飲用。
功效:清肺利咽,化痰止咳
在患病期間或者轉陰後,不少人都有喉嚨干痛等症狀,可以用潤喉茶清肺利咽,緩解症狀,同時菊花疏肝解郁,氣味芳香,也可一解因隔離而出現的鬱悶情緒。
上述食療以預防調理為主,如有疑問應先咨詢註冊中醫師。
做法: 將所有材料洗淨,放入湯煲中,加入清水沒過材料,武火煮沸,轉文火煮1.5小時,加入適量食鹽即可飲用,瘦肉亦可食用。
功效:補肝腎、強筋骨、活血止痛
家居隔離一般都需要7天,如果家人輪流染疫,則可能出現一家人在各自房間中,避免交叉感染,久坐久躺,氣血不通則痛,出現腰痛、四肢酸痛等現象并不少見。以上湯水適合一家人飲用,尤其是肢體困倦,腰膝酸痛,久痹不愈的人士。此外,亦建議用熱水袋熱敷痛處,使其氣血流暢,通則不痛。
3. 良薑雞肉炒飯
材料:高良薑6g,草果3g,陳皮6g,雞肉150g,白米150g,蔥花、食鹽、料酒適量
做法:所有材料洗淨備用,所有藥材加100ml水煎取濃汁50ml,雞肉切片,起油鍋,放入雞肉片,加料酒、蒽花炒片刻,倒入米飯,加食鹽及藥汁再炒片刻即成。
功效:溫胃除濕,行氣止痛
大病之後,易傷脾胃,部分康復者食慾不振,疲乏,惡心欲嘔,可以除濕開胃,提高食慾同時提供足夠營養。
4.羅漢果潤喉茶
材料:羅漢果6g,菊花3g,陳皮3g
做法:將羅漢果掰開,把所有材料放入煲中,加500ml清水煮15分鐘,完成後可以倒入保溫瓶中代茶飲用。
功效:清肺利咽,化痰止咳
在患病期間或者轉陰後,不少人都有喉嚨干痛等症狀,可以用潤喉茶清肺利咽,緩解症狀,同時菊花疏肝解郁,氣味芳香,也可一解因隔離而出現的鬱悶情緒。
上述食療以預防調理為主,如有疑問應先咨詢註冊中醫師。
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
選文:Tammy 編審:星Sir
醫護研習組
醫護研習組
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,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