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年更易足跟痛?
足底筋膜炎」為最常見足部疾患,病者以中老年人為主,但一些需要長時間站立、步行和負重工作人士,例如:銷售員、服務員、老師、物業管理員、搬運員、護理等均容易患上此病;加上近年長跑運動成熱潮,不當的操練或穿著不合適的跑鞋,亦令足跟痛疾患年輕化。
足底筋膜炎的臨床特徵包括:早上下床腳底踩到地板時,腳跟出現酸痛,嚴重者會感到強烈刺痛,不敢著地,走動一陣子後,疼痛會漸漸減輕;之後若站立或行走太久,疼痛又會加劇。
足底筋膜炎的病變位置主要是跟骨結節處,由於長時間站立、步行、長跑等,使足底筋膜在跟骨結節附著處反復牽拉、勞損,引致無菌性炎癥,日久纖維化,活動時刺激跟前神經而產生足跟痛。此病常見的病因是退化,但亦有其他原因,包括:先天足部結構,例如:高弓足、扁平足、後天長期穿著高跟鞋或硬底鞋、孕婦及體重超標者及女性更年期等,導致足底慢性發炎而出現此症。
中醫早在漢朝《黃帝內經》已載:「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」,說明過度站立或行走,易損傷足跟部筋骨。陏朝《諸病源候論》也指出「腳跟忽痛,不得著也,世俗呼為腳根頹」。元《丹溪心法》及後世醫家稱此病為「足跟痛」,癥狀類似現代足底筋膜炎。
足底筋膜炎的臨床特徵包括:早上下床腳底踩到地板時,腳跟出現酸痛,嚴重者會感到強烈刺痛,不敢著地,走動一陣子後,疼痛會漸漸減輕;之後若站立或行走太久,疼痛又會加劇。
足底筋膜炎的病變位置主要是跟骨結節處,由於長時間站立、步行、長跑等,使足底筋膜在跟骨結節附著處反復牽拉、勞損,引致無菌性炎癥,日久纖維化,活動時刺激跟前神經而產生足跟痛。此病常見的病因是退化,但亦有其他原因,包括:先天足部結構,例如:高弓足、扁平足、後天長期穿著高跟鞋或硬底鞋、孕婦及體重超標者及女性更年期等,導致足底慢性發炎而出現此症。
中醫早在漢朝《黃帝內經》已載:「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」,說明過度站立或行走,易損傷足跟部筋骨。陏朝《諸病源候論》也指出「腳跟忽痛,不得著也,世俗呼為腳根頹」。元《丹溪心法》及後世醫家稱此病為「足跟痛」,癥狀類似現代足底筋膜炎。
足跟痛 中醫病因及治療
「足跟痛」屬中醫「骨痹」範疇,中醫認為此病基本病因,分為內因和外因。內因為:肝腎虧虛、寒濕阻絡,加上外傷、勞損等外因誘發,導致瘀血阻滯,不通則痛。
1. 肝腎虧虛:肝主筋、腎主骨,年老體弱肝腎之氣逐漸虧虛,導致筋骨經脈失養,「不榮則痛」。故治宜補益肝腎、蠲痹通絡,常用方如:獨活寄生湯加減;陰虛者加地黃、黃精;陽虛者加鎖陽、補骨脂;氣虛者加黃芪、太子參;血虛者加當歸、白芍等。
2. 寒濕阻絡:涉水或居住濕地,感受寒濕外邪,寒濕之邪侵襲足跟部,阻滯經脈,不通則痛。此類患者多表現為遇寒加重,得溫則舒。故治宜祛寒除濕,常用烏頭湯加減;寒重者加桂枝、細辛;濕重者加蒼術、薏苡仁。
3. 瘀血阻滯:長期的勞損或外傷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阻滯脈絡,經脈不通,不通則痛。表現為痛有定處,痛如針刺,患者舌質暗,脈弦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理氣止痛,常用方為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。氣滯重者加柴胡、香附。
針刺療法具有疏通經脈、通絡止痛、提高痛閾的作用。治療足跟痛取穴原則為:
局部取穴 針剌痛處及其周圍常用穴位如:大鐘穴、復溜等;
循經取穴 中醫學認為此病與肝腎有關,即取與肝腎相關經絡的穴位,例如;承山、飛揚等;
上下配穴 例如手部的肩髃穴,配腳部的太溪、申脈穴等。
借助熱力和藥力,散寒止痛、活血通絡。輕症可用中藥威靈仙煎水加陳醋泡腳具有通絡散瘀、解除攣縮的作用;疼痛較劇的可用三川湯(生川烏30 g,川牛膝30 g,當歸30 g,川花椒30 g)加減治療。做法為水煎藥汁熏洗患足,每日2次,每次30分鐘,1劑藥可用 2~3天。熏洗後,配合足底按摩改善足跟部的血液循環,鬆解粘連、緩和攣縮、通絡止痛。
(注意:生川烏具劇毒性,只宜外用。)
黃精淮山雞腳湯
功效:滋腎益肝
材料:黃精12g,淮山藥20g,懷牛膝9g,川續斷9g,土茯苓20g,女貞子9g、生姜3片,米酒 2 湯匙,鮮雞腳6隻,瘦肉150g。
製法:瘦肉切粒,鮮雞腳洗淨,汆水待用。其他材料洗淨,連同瘦肉,鮮雞腳全部放煲內,加入適量清水,先用猛火煮沸,再改用文火煮1.5小時,調味即可。每周飲1-2次。
中藥內服
1. 肝腎虧虛:肝主筋、腎主骨,年老體弱肝腎之氣逐漸虧虛,導致筋骨經脈失養,「不榮則痛」。故治宜補益肝腎、蠲痹通絡,常用方如:獨活寄生湯加減;陰虛者加地黃、黃精;陽虛者加鎖陽、補骨脂;氣虛者加黃芪、太子參;血虛者加當歸、白芍等。
2. 寒濕阻絡:涉水或居住濕地,感受寒濕外邪,寒濕之邪侵襲足跟部,阻滯經脈,不通則痛。此類患者多表現為遇寒加重,得溫則舒。故治宜祛寒除濕,常用烏頭湯加減;寒重者加桂枝、細辛;濕重者加蒼術、薏苡仁。
3. 瘀血阻滯:長期的勞損或外傷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阻滯脈絡,經脈不通,不通則痛。表現為痛有定處,痛如針刺,患者舌質暗,脈弦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理氣止痛,常用方為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。氣滯重者加柴胡、香附。
針灸治療
針刺療法具有疏通經脈、通絡止痛、提高痛閾的作用。治療足跟痛取穴原則為:
局部取穴 針剌痛處及其周圍常用穴位如:大鐘穴、復溜等;
循經取穴 中醫學認為此病與肝腎有關,即取與肝腎相關經絡的穴位,例如;承山、飛揚等;
上下配穴 例如手部的肩髃穴,配腳部的太溪、申脈穴等。
中藥熏洗
借助熱力和藥力,散寒止痛、活血通絡。輕症可用中藥威靈仙煎水加陳醋泡腳具有通絡散瘀、解除攣縮的作用;疼痛較劇的可用三川湯(生川烏30 g,川牛膝30 g,當歸30 g,川花椒30 g)加減治療。做法為水煎藥汁熏洗患足,每日2次,每次30分鐘,1劑藥可用 2~3天。熏洗後,配合足底按摩改善足跟部的血液循環,鬆解粘連、緩和攣縮、通絡止痛。
(注意:生川烏具劇毒性,只宜外用。)
中醫食療
黃精淮山雞腳湯
功效:滋腎益肝
材料:黃精12g,淮山藥20g,懷牛膝9g,川續斷9g,土茯苓20g,女貞子9g、生姜3片,米酒 2 湯匙,鮮雞腳6隻,瘦肉150g。
製法:瘦肉切粒,鮮雞腳洗淨,汆水待用。其他材料洗淨,連同瘦肉,鮮雞腳全部放煲內,加入適量清水,先用猛火煮沸,再改用文火煮1.5小時,調味即可。每周飲1-2次。
(以上內容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請自行諮詢註冊中醫師。)
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
選文:Tammy 編審:星Sir
醫護研習組
醫護研習組
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,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