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麼是中醫兒科?
中醫兒科是以中醫學理論體系為指導,運用中國傳統的中藥、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為手段,來治療或預防兒科各類疾病的一門學科。
在預防醫學方面,我國古代養胎護胎的經驗豐富,對優生發揮了積極作用。嚴格來說兒童的調護,可以追溯至胎兒期,大家所熟識的清胎毒,就是通過孕婦服藥,以預防新生兒胎黃(黃疸)、胎怯(低出生體重兒)的發病。對體弱兒童辨證給藥,增強臟腑生理功能,減低反覆呼吸道感染兒童和脾胃虛弱兒童的發病率,延長了哮喘、鼻敏感、濕瘡等復發性疾病的緩解期。中醫對增強體質,保護易感兒,降低發病率,發揮了積極作用。
在預防醫學方面,我國古代養胎護胎的經驗豐富,對優生發揮了積極作用。嚴格來說兒童的調護,可以追溯至胎兒期,大家所熟識的清胎毒,就是通過孕婦服藥,以預防新生兒胎黃(黃疸)、胎怯(低出生體重兒)的發病。對體弱兒童辨證給藥,增強臟腑生理功能,減低反覆呼吸道感染兒童和脾胃虛弱兒童的發病率,延長了哮喘、鼻敏感、濕瘡等復發性疾病的緩解期。中醫對增強體質,保護易感兒,降低發病率,發揮了積極作用。
中醫兒科有什麼常見疾病呢?
新生兒疾病:新生兒黃疸、新生兒肺炎、肌性斜頸等;
時行疾病:水痘、手足口病、川崎病等;
肺系疾病:反復呼吸道感染、感冒發燒、咳嗽、肺炎、哮喘、鼻敏感等;
脾系疾病:消化不良、厭食、疳症、便秘、腹痛、泄瀉、口瘡等;
心肝系疾病:夜啼、汗症、驚風、癲癇等;
腎系疾病:遺尿、尿路感染、小兒水腫(腎炎,腎病綜合症)、五遲五軟、性早熟、矮小症等;
其它如:小兒多動症、小兒抽動障礙、近視、小孩脊柱相關疾病(如:脊柱側彎)、兒童特發性關節炎、中醫小兒體質辨識與調護等。
小兒五臟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壯,因此,在整個小兒時期,都是處於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狀態。而且,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在年齡越是幼小的兒童,表現越是突出。
其中又以肺、脾、腎三臟不足表現尤為突出。常見體質有以下三類:
1.肺虛體質
常見表現:聲音低怯,自汗畏風,易感外邪,氣短乏力,面白神疲,舌淡苔白,脈弱等。
2.脾虛體質
常見表現:腹脹納少,食後脹甚,肢體倦怠,神疲乏力,少言懶語,形體消瘦,或肥胖浮腫,舌苔淡白。
3.腎虛體質
常見表現:記憶力下降 ,注意力不集中,精力不足,學習效率降低等。
自古苦口多良藥,中藥口味欠佳,的確是令小朋友卻步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中醫師一般會有以下處理方法:
1. 在處方中藥時會適當加入一些味道甘甜的中藥,如甘草,羅漢果等,以調和藥味。或者在服用中藥後送服山楂餅和陳皮梅。
2. 透過溝通鼓勵方式,盡可能使小朋友配合中藥內服治療。
3. 以其他中醫療法替代中藥內服,如中藥外用、針灸
此外,家長亦要掌握餵藥技巧:
1.湯藥溫度
建議介乎20至30度之間,溫度太低,會削弱腸胃功能;溫度太高,容易燙傷口腔。
2.餵藥姿勢
嬰幼兒餵藥最理想的姿勢是抱著嬰兒、固定身體,用餵藥工具或針筒輔助餵食,在舌根兩旁將藥液慢慢擠滴進去,如嬰幼兒不肯咽下,則用拇指和食指輕按其兩頰使之吞咽。
對年齡較大一點的孩子,家長要跟他們講道理,多鼓勵,讓其自己把藥吃下去。
3.吃藥時間
一般在餐前或餐後的半小時或1小時內,可分多次食用;不建議中藥和西藥混合服用,避免令身體產生不良反應。
另外值得注意的兩點包括:
1. 無論任何时候切記不可捏鼻子灌藥,亦不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強行餵藥,以免藥汁嗆入氣管,導致出現窒息的風險。
2. 服藥後盡量休息一會兒,以利藥物吸收,也可避免因活動量大而引發嘔吐,從而影響療效。
時行疾病:水痘、手足口病、川崎病等;
肺系疾病:反復呼吸道感染、感冒發燒、咳嗽、肺炎、哮喘、鼻敏感等;
脾系疾病:消化不良、厭食、疳症、便秘、腹痛、泄瀉、口瘡等;
心肝系疾病:夜啼、汗症、驚風、癲癇等;
腎系疾病:遺尿、尿路感染、小兒水腫(腎炎,腎病綜合症)、五遲五軟、性早熟、矮小症等;
其它如:小兒多動症、小兒抽動障礙、近視、小孩脊柱相關疾病(如:脊柱側彎)、兒童特發性關節炎、中醫小兒體質辨識與調護等。
如何分辨小孩的體質?
小兒五臟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壯,因此,在整個小兒時期,都是處於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狀態。而且,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在年齡越是幼小的兒童,表現越是突出。
其中又以肺、脾、腎三臟不足表現尤為突出。常見體質有以下三類:
1.肺虛體質
常見表現:聲音低怯,自汗畏風,易感外邪,氣短乏力,面白神疲,舌淡苔白,脈弱等。
2.脾虛體質
常見表現:腹脹納少,食後脹甚,肢體倦怠,神疲乏力,少言懶語,形體消瘦,或肥胖浮腫,舌苔淡白。
3.腎虛體質
常見表現:記憶力下降 ,注意力不集中,精力不足,學習效率降低等。
小孩可以吃中藥嗎?
自古苦口多良藥,中藥口味欠佳,的確是令小朋友卻步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中醫師一般會有以下處理方法:
1. 在處方中藥時會適當加入一些味道甘甜的中藥,如甘草,羅漢果等,以調和藥味。或者在服用中藥後送服山楂餅和陳皮梅。
2. 透過溝通鼓勵方式,盡可能使小朋友配合中藥內服治療。
3. 以其他中醫療法替代中藥內服,如中藥外用、針灸
此外,家長亦要掌握餵藥技巧:
1.湯藥溫度
建議介乎20至30度之間,溫度太低,會削弱腸胃功能;溫度太高,容易燙傷口腔。
2.餵藥姿勢
嬰幼兒餵藥最理想的姿勢是抱著嬰兒、固定身體,用餵藥工具或針筒輔助餵食,在舌根兩旁將藥液慢慢擠滴進去,如嬰幼兒不肯咽下,則用拇指和食指輕按其兩頰使之吞咽。
對年齡較大一點的孩子,家長要跟他們講道理,多鼓勵,讓其自己把藥吃下去。
3.吃藥時間
一般在餐前或餐後的半小時或1小時內,可分多次食用;不建議中藥和西藥混合服用,避免令身體產生不良反應。
另外值得注意的兩點包括:
1. 無論任何时候切記不可捏鼻子灌藥,亦不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強行餵藥,以免藥汁嗆入氣管,導致出現窒息的風險。
2. 服藥後盡量休息一會兒,以利藥物吸收,也可避免因活動量大而引發嘔吐,從而影響療效。
小孩可以針灸及推拿嗎?
小朋友畏懼打針做針灸,亦是人之常情,首先需要透過溝通鼓勵減低小朋友對針灸的恐懼感,中醫師亦可以透過調整針刺深度,輕柔手法以減低針刺的刺激度等,使小朋友更容易接受針灸治療。當然亦可以以其他中醫療法替代針灸治療,如中藥外用,小兒推拿等。
針灸及推拿對於小朋友來說是一個新事物,加上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,小孩子會有躲避,哭鬧等是正常反應。在治療當天,家長可提前10至15分鐘到達診所,先讓孩子熟悉陌生環境。醫者會因應不同治療方法及小兒舒適度而讓小兒有不同體位,例如坐位、俯臥位、仰臥位等,家長需要陪伴在側,一邊跟孩子說說話或者玩耍,安撫小兒情緒,減少孩子的恐懼心裡,從而令治療過程得以順利進行。
*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,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。
針灸及推拿對於小朋友來說是一個新事物,加上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,小孩子會有躲避,哭鬧等是正常反應。在治療當天,家長可提前10至15分鐘到達診所,先讓孩子熟悉陌生環境。醫者會因應不同治療方法及小兒舒適度而讓小兒有不同體位,例如坐位、俯臥位、仰臥位等,家長需要陪伴在側,一邊跟孩子說說話或者玩耍,安撫小兒情緒,減少孩子的恐懼心裡,從而令治療過程得以順利進行。
*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,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。
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
選文:Tammy 編審:星Sir
醫護研習組
醫護研習組
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,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