睇中醫香港中醫網首頁

讓脾胃告別「食積」

新春佳節,與親友聚首一堂,消化系統經過連日節慶,會否出現「年初四咁嘅樣」? 若飽腹連連後,胃口欠佳、脘腹脹滿或大便不暢等情況,中醫稱之為「食積」。

早在中醫學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成書之年代,約於戰國至西漢時期,沒有現代科技下,《內經》是這樣記錄飲食代謝的過程: 食物經口腔、食道進入胃,經胃中陽氣腐熟及消磨後,傳入於小腸,在小腸「化物出焉」與「泌別清濁」作用下,清者(營血物質)上輸於脾,濁者(殘渣)下傳入大腸,形成糞便,經大腸傳導排出體外。上輸於脾的清者,再由脾上輸到肺,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後貫注心脈,分別進行「濁氣歸心」,「散精於肝」,充養於腎等。整個飲食的消化吸收代謝的過程,屬於全身性的生理活動,除了上述提及的胃之腐熟消磨、小腸的化物、大腸的傳導、脾的運化輸佈外,還需要肝氣疏泄、腎陽的温煦、肺氣的宣散及心脈的運輸等相互協作。
古人說:「爽口物多終作疾,快心事過反為殃,與其病後能求藥,不若病前能自防。」飲食致病的原因不外3種情況:
1. 飲食不節,飢飽無度: 飲食太過和不及皆會傷及脾胃; 食積停留,繼之產生痰飲、濕、熱等邪氣。若飢渴過久,則斷絶氣血生化之源而產生虛損之證。
2. 飲食不潔: 食用腐敗有毒食物,會傷及脾胃,有毒之物亦可危及生命。
3. 飲食偏嗜: 偏嗜習慣,可致營養不全,久則傷及脾胃以外的臟腑。

食積為病可概括為3個特點:
1. 食傷脾胃: 症見厭食,嘔吐酸腐、脘腹脹痛,泄瀉或便秘。
2. 食積化熱: 症見便秘頭痛、腹滿心煩、腹部發熱,痔瘡下血等。
3. 助濕生痰化熱: 症見舌苔垢膩,或黃或灰,口臭痰多等。

中藥學中,山楂、穀芽、麥芽、雞內金、神曲、萊菔子等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。如消化無力,脾胃功能較虛弱,可借用以下簡單食療,助消積解滯,讓脾胃告別「年初四咁嘅樣」。
食療建議:
焦三仙茶
材料:焦山楂9克、焦麥芽6克、焦神曲9克
製法:用3碗水,將上藥浸泡半小時,先大火煎開後轉中慢火,煎至1碗後温服。
功用: 焦山楂善解肉類或油膩過多; 焦麥芽具消化澱粉類食物;焦神曲則利於消化米麵食物。中醫臨床上常將三藥合用並稱為「焦三仙」。

清滯茶
材料:布渣葉6克、 雞內金9克、陳皮3克
製法:用3碗水,將上藥浸泡半小時,先大火煎開後轉中慢火,煎至1碗後温服。
功用: 布渣葉為岭南草藥,作茶飲可消食積;雞內金是雞的砂囊內壁,用於研磨食物,善調理消化不良等症,因其效果顯著,故以「金」命名;陳皮可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。全方可健胃消食,緩解消化不良所致的口臭、噯氣及食欲不振。

一般食積都能夠在短時間內緩解,若症狀持續超過一週,或者經常出現食積的症狀,便須留意狀況並向醫護人員尋求診治。

參考資料:
韓斌, 韓文領. 飲茶養生和藥茶療病秘驗方. 第1版. 北京: 華齡出版社, 1997

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,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。

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
選文:Tammy 編審:星Sir
醫護研習組
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,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 Copyright©2023 www.chinesedoctor.com.hk
 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