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特色療法-濕疹
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病,但在歷代中醫外科文獻,並沒有濕疹這個病名,而是根據病發部位和症狀特徵而命名,如生於耳廓,稱為「旋耳瘡」;發於手背稱為「瘑瘡」;生於小腿稱為「濕臁瘡」;發於陰囊稱為「腎囊風」;發於頭面稱為「面油風」等。凡瘙癢流出滋水,皆可名為「濕疹」。
中醫認為「有諸內必形於外」,濕疹的病因,不外乎風、濕、熱三邪,鬱於肌膚,出現外在皮膚症狀,而濕邪為主要致病因素,故不論何等類型的濕疹,滲濕化濕,消除病因為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。中醫認為在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邪之中,以濕邪最為難治。濕性重濁黏膩,患病以後,往往反覆發作,纏綿難癒。治療時,必先抽絲剝繭,深入診斷,才有向癒之機。
濕之成因有不同,用藥亦不同。
環境因素可用藿香、佩蘭之類;
體質因素治以雲苓、白朮之類;
飲食因素則以蒼朮、厚樸之類。
濕疹可分為急性及慢性。急性濕疹以濕熱居多,外感濕邪與脾胃濕熱之邪內外相搏,鬱於肌膚,久則化熱,臨床表現為皮膚灼熱瘙癢,脫屑流滋。當中亦分熱重於濕、濕重於熱或夾雜風邪。
偏濕之症,多表現為皮膚患處滲液,滋水淋漓,皮色不紅,濕邪性質重墜,首先影響人體下半身,故多發於下肢,濕重於熱,可加萆薢、土茯苓、生苡仁之類;熱重於濕者,皮色灼熱潮紅,滋水黏膩腥臭,可加黃連、梔子、連翹、銀花之類。再感風邪者,因風性善行而數變,遊走不定,故患者多瘙癢劇烈,風性上行,故發於頭面上肢,可加防風、荊芥、藿香治之。
慢性濕疹,由急性濕疹遷延所致,久病則耗氣傷陰,皮色暗紅,滋水不多,但症狀纏綿難癒,治以玄參、生地、赤芍養陰清熱為主,當中亦分熱重於濕或濕重於熱,用藥亦異,細節決定成敗,用藥必須靈活。
針灸治療是中醫一大特色,病多氣滯,法用三通。社康遵從賀氏三通法的治療原則,以扶正為基礎,扶正祛邪,即微通(毫針)、溫通(火針)和強通(剌絡放血)。
微通法是以毫針為治療工具,應用範圍最廣,是針灸的靈魂,也是每一個針灸醫師應該掌握、熟練的治療方法,以通為手段,以調為目的,補虛瀉實,調和陰陽,調理氣血。溫通法即火針,是以火針密刺局部患處,有清熱、除濕、祛風止癢之功。強通法即剌絡放血,可使血中的熱毒排出,同時亦可以調整相應的臟腑功能,有效控制病情。
(以上內容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請自行諮詢註冊中醫師。)
資料來源: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
中醫認為「有諸內必形於外」,濕疹的病因,不外乎風、濕、熱三邪,鬱於肌膚,出現外在皮膚症狀,而濕邪為主要致病因素,故不論何等類型的濕疹,滲濕化濕,消除病因為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。中醫認為在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邪之中,以濕邪最為難治。濕性重濁黏膩,患病以後,往往反覆發作,纏綿難癒。治療時,必先抽絲剝繭,深入診斷,才有向癒之機。
濕之成因有不同,用藥亦不同。
環境因素可用藿香、佩蘭之類;
體質因素治以雲苓、白朮之類;
飲食因素則以蒼朮、厚樸之類。
濕疹可分為急性及慢性。急性濕疹以濕熱居多,外感濕邪與脾胃濕熱之邪內外相搏,鬱於肌膚,久則化熱,臨床表現為皮膚灼熱瘙癢,脫屑流滋。當中亦分熱重於濕、濕重於熱或夾雜風邪。
偏濕之症,多表現為皮膚患處滲液,滋水淋漓,皮色不紅,濕邪性質重墜,首先影響人體下半身,故多發於下肢,濕重於熱,可加萆薢、土茯苓、生苡仁之類;熱重於濕者,皮色灼熱潮紅,滋水黏膩腥臭,可加黃連、梔子、連翹、銀花之類。再感風邪者,因風性善行而數變,遊走不定,故患者多瘙癢劇烈,風性上行,故發於頭面上肢,可加防風、荊芥、藿香治之。
慢性濕疹,由急性濕疹遷延所致,久病則耗氣傷陰,皮色暗紅,滋水不多,但症狀纏綿難癒,治以玄參、生地、赤芍養陰清熱為主,當中亦分熱重於濕或濕重於熱,用藥亦異,細節決定成敗,用藥必須靈活。
針灸治療是中醫一大特色,病多氣滯,法用三通。社康遵從賀氏三通法的治療原則,以扶正為基礎,扶正祛邪,即微通(毫針)、溫通(火針)和強通(剌絡放血)。
微通法是以毫針為治療工具,應用範圍最廣,是針灸的靈魂,也是每一個針灸醫師應該掌握、熟練的治療方法,以通為手段,以調為目的,補虛瀉實,調和陰陽,調理氣血。溫通法即火針,是以火針密刺局部患處,有清熱、除濕、祛風止癢之功。強通法即剌絡放血,可使血中的熱毒排出,同時亦可以調整相應的臟腑功能,有效控制病情。
(以上內容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請自行諮詢註冊中醫師。)
資料來源: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
選文:白秉銧 編審:星Sir
醫護研習組
醫護研習組
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,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