睇中醫香港中醫網首頁
疾病症狀 - 糖尿病


糖尿病
[ Diabetes Mellitus ]

糖尿病是一種以代謝失調的慢性疾病。當我們進食碳水化合物(包括糖分、澱粉質等)時,經消化後會變成葡萄糖,由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,成為血糖。胰臟會分泌胰島素,協助血糖進入細胞以供運用。

當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人體無法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,血糖便會上升。血糖過高可引致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,久而久之,更會引起多個身體系統及器官破壞,包括:心血管、視網膜、神經、腎臟等。據統計數字顯示,全球約有超過2億人口為糖尿病患者,預計至2025年,患病數目將會增至3億8千萬。目前,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者,即佔總人口的1成,每10名港人便有1名患者,數目明顯正急劇上升。

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,成因亦略有所不同:

1型糖尿病:
以往稱為「胰島素倚賴型」,與遺傳及自身免疫系統因素有關,使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受到破壞,并完全不能製造胰島素以提供身體所需。以小孩及年青人居多,約佔糖尿病患者的3%。
2 型糖尿病:
以往稱為「非胰島素倚賴型」,佔所有糖尿病例超過九成。主要與不良飲食習慣、肥胖及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。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抗拒,使細胞不能有效攝取及利用葡萄糖,導致過多糖份積存在血液。此類糖尿病較1型糖尿病有更高的遺傳傾向。
妊娠性糖尿病:
主要是懷孕期間荷爾蒙分泌改變而引起,通常在產婦分娩後就會消失。近年研究顯示,曾患上妊娠糖尿病之婦女,日後患上2型糖尿病的機會較高,所以,這些婦女更應注意均衡飲食,以減低日後患病風險。
 其他類型糖尿病:
其發病導因有別於以上三種類型,包括某些遺傳病令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、其他病症(如胰臟炎)間接引發、藥物或化學物品導致等。

肥胖是一個引致糖尿病的最主要的因素,因此,我們可以透過預防肥胖,而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。以下是一些建議預防方法:

保持及控制理想體重,體重過胖者,宜定下減重目標(5-10%現時體重)
- 亞洲人的理想體重指標(Body Mass Index, BMI)為18.5-22.9

- 體重指標 = 體重(公斤) ÷ 身高(米)÷ 身高(米)

保持均衡飲食,以「三低一高」- 即低脂肪、低糖、低鹽及高纖維素飲食原則為目標
保持活躍,定期進行中等強度運動(建議每星期最少五天進行30分鐘或以上運動)

醫生通常會做以下檢查:

隨機血糖檢驗:無須禁食,抽血驗血中葡萄糖水平。
空腹血糖檢驗:午夜後禁食,於翌日早晨抽血驗血糖。
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:抽血驗空腹血糖後,病人飲用75克葡萄糖,2小時後再抽血檢驗,觀察血糖的升降情況。

若部份患病在初期出現以下徵狀請立刻就醫﹕ 經常口渴
小便頻密
容易肚餓
體重下降
容易疲倦
視力模糊
傷口不易癒合
皮膚痕癢,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

暫時未有根治的方法,但病人必須遵從治療方案,以控制病情,減少併發症。按糖尿病的類型及嚴重程度,病人須接受不同模式的治療。

(一) 飲食治療
所有糖尿病人均需遵從飲食治療。不同人士的熱量需要有別,患者宜諮詢註冊營養師設計適合自己的飲食餐單,以助控制病情,穩定血糖。一般原則如下:
(1) 均衡飲食,定時定量,以「少食多餐」為原則,有助穩定血糖。
(2) 適量進食含碳水化合物之食物(包括五穀類、根莖類蔬菜、水果、奶品類)。
碳水化合物(醣質)應佔總熱量攝取50%左右。以1500千卡餐單為例,由 碳水化合物提供熱量約750千卡(相等約188克碳水化合物,即18-19份醣質交換)。
以上醣質交換應平均分配於主餐及小點時間,例如:早、午、晚三餐各佔5份,餐與餐之間小點佔1份。一份醣質交換= 10克醣質。
患者可根據「醣質交換法」,在五穀類、根莖類蔬菜、水果、奶品類中,選擇適合的食物份量,例如:
> 一份五穀類(10克醣質) = 1滿湯匙白飯 / 米粉/上海麵(熟) 1/5碗 / 潮州粥 1/3碗 / 通粉/意大利粉(熟) 1/3碗 / 方包 1/2片(去邊) / 麥皮(熟) 1/2碗
 * (一碗 = 300毫升中號飯碗)
> 一份根莖類蔬菜(10克醣質) = 1隻雞蛋體積之薯仔/蕃薯 / 2隻雞蛋體積之南瓜/蓮藕
> 一份水果(10克醣質) = 細蘋果/橙/柑/梨/奇異果1個/ 大蘋果/橙1/2個 / 小提子10粒 / 香蕉1/2隻
> 一份奶品類(12克醣質) = 低脂/脫脂牛奶240毫升/ 脫脂奶粉4平湯匙
避免高糖份或含添加糖份之食物及飲品,以防血糖急升。
避免過量脂肪(尤其是飽和脂肪如動物皮、肥膏等),以保持心血管健康。
避免過量飲用酒精飲料,因為酒精會影響藥物效果,可能引致低血糖現象。此外,亦要避免空肚飲酒。若真的無法避免飲酒,男士每天應以少於2份酒精為限,女士則少於1份(1份相等於 300毫升啤酒 / 150毫升紅酒 / 45毫升烈酒)。

(二) 口服降血糖藥種類
醫生會根據個別病人的身體狀況、對藥物的反應及其血糖控制情況,決定如何用藥。

(三) 胰島素注射
胰島素注射是希望模仿正常人胰島素分泌方式控制血糖。這個治療方法會用於I型糖尿病患者及部分已用口服降血糖藥但仍未能把血糖水平控制的II型糖尿病患者身上。
胰島素注射劑可分短效、中效、長效及混合四大種類。一般而言,醫生會決定病人需要的胰島素種類、注射劑量及次數,經訓練後,病人可自行注射。

(四)腸促胰島素針劑 (Incretins Mimetic)
與人類腸道的荷爾蒙腸促胰島素 (GLP-1) 相似, 作用是提升胰島素的分泌以控制血糖。是較新的藥類。

中醫解說

糖尿病是一種血糖水平過高的慢性疾病,一般需終生治理,中醫稱之為消渴病。如血糖長期處於高水平,會對不同器官造成永久損害,就如常聽聞的「糖尿上眼」、「糖尿病足」及「糖尿病腎病」等。

鼻敏感-哮喘-濕疹為何會同時出現?如何治療?
郭岳峰 中醫
鼻敏感(過敏性鼻炎)、過敏性哮喘及濕疹是臨床上常見的幾種過敏性疾病。普通百姓可能以為它們是三種毫不相關的疾病。但作為醫生.......
中醫論治老年性便秘
鄧力文 中醫
筆者的診所最近來了幾位老人家,他們不約而同都是來看便秘的。他們都曾經試過服食西醫處方的乳果糖、纖維丸或者通便丸,剛開始服.......
手麻的中醫預防(一)
金維軒 中醫
在生活中,手麻是一個大家經常遇到的症狀。在過去,一般手麻較容易出現在中老年人身上,但是現在30歲,甚至20歲出現手麻症狀.......
冠心病的中醫藥防治
柯有甫 中醫
冠心病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,使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。臨床可分為無症狀性冠心病、心絞痛、心肌梗死.......
中醫治療複視伴眼瞼下垂
李嘉慧 中醫
臨床上因眼部疾病而求診中醫的個案並不多,但曾有一個個案令筆者印象非常深刻,希望藉此與各位分享。那位病人的症狀很特別,他的.......
一郁成身汗?
王譽穎 中醫
夏天降臨之後,不少人飽受出汗過多的痛苦,稍微活動下就會大汗淋漓、全身黏立立。多汗可見於全身性出汗過多,也可見於某一局限性.......
養生保健:重視老年人 的飲食調養
黃志新 中醫
進入老年,保障身體健康格外重要,而飲食調養是重要的一環。有關飲食調養,總的要求飲食均衡,營養搭配合理,而須注意以下幾點:.......
脂肪肝治療 應綜合調理
黃志新 中醫
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,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其發病率在不斷升高,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。 .......
中醫教路:糖尿≠消渴病 苦瓜可紓「上消」
麥俊堅 中醫
不少人認為,西醫的「糖尿病」即是中醫的「消渴病」,仁濟醫院下葵涌中醫中心註冊中醫麥俊堅指出兩者有別,治療方法亦各異。「治.......
中醫紓緩痛風
陳俊偉 中醫
簡單來說,痛風較常發生於餐餐大魚大肉,吃得太豐富之人身上,其飲食習慣容易導致血液中的尿酸不斷增加,當尿酸超過正常水平或排.......
突發性耳聾的中醫治療與養護
王永欽 中醫
突發性耳聾,簡稱突聾,中醫稱為暴聾、猝聾,是指發病急暴,突然聽力減退或喪失,或伴有耳鳴、眩暈、耳內悶脹堵塞感的一種急性聽.......
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中醫治療
劉鑫 中醫
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(DR)是糖尿病的嚴重併發症之一,是成年人中致盲的重要原因。在國外是最常見的視網膜血管病,在我國也是一.......
尿急頻頻
李頴儀 中醫
有些人一天排尿很多次,經常被人誤會「借尿遁」,其實皆因尿頻。尿頻是指小便次數增多,一般人日間排尿約4-6次,夜間約0-1.......
中醫在糖尿病及其慢性併發症的概說
徐大基 中醫
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。其基本特徵是血糖濃度異常升高,糖尿及葡萄糖耐量降低。早期無明顯的症狀,到了症狀期才出.......
中醫如何治療慢性腎臟病
徐大基 中醫
常見的腎臟病很多,現在普遍認為如果腎臟功能或結構損傷超過三個月,就屬慢性腎臟病。慢性腎臟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。原發性.......
反復發作性尿道炎的中醫療法
屈珮珠 中醫
李小姐求診時訴說很煩惱,近2年經常尿道炎,抗生素治療後隔幾個月又復發,坐墊更換過,廁所經常清潔,仍未斷尾,擔心經常抗生素.......
中風「後」知多少
陳曉可 中醫
答:不是,中風的康復黃金期是指中風後頭3個月至6個月,此時介入針灸治療、中醫治療、物理治療…等康復治療,可使恢復速度增加.......
棗類知多少 養生茶飲:三棗茶
楊佩璇 中醫
市面上的棗類似乎有很多,耳熟能詳的有大棗、紅棗、南棗、蜜棗等,但究竟有何區別?功效上有何異同? 大棗為鼠李科植物棗.......
淺談老年人患病特點和中藥治療的優勢
呂日持 中醫
隨著人口年齡老化 ,治療老年病變得越來越重要 ,而中醫老年醫學在古代漢唐時期已形成 ,隨著歷代發展 ,對於老年疾病的防治.......
 Copyright©2023 www.chinesedoctor.com.hk
 All rights reserved